-
青岛港深化三大战略 重构港口产业发展新格局
青岛港立足环渤海经济圈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区位优势,以金融、国际化、互联网三大战略为核心抓手,通过招商引资与创新驱动协同发力,推动港口产业板块从传统装卸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构建多功能、智慧化、国际化的现代港口产业体系,为区域经济升级提供关键支撑。 一、战略引领:锚定国家战略机遇,重构港口发展坐标 青岛港紧抓“一带一路”建设、中韩自贸区设立等国家战略机遇,将港口发展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依托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定位,明确以三大战略破解传统港口发展瓶颈,通过产业重构实现从“运输港”到“贸易港”“金融港”“智慧港”的跨越,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港口支点。 二、金融赋能:构建产融协同生态,培育价值增长新引擎 青岛港推动“实体运营+金融服务”深度融合,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在巩固港口主业基础上,布局金融产业,开发针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定制化融资服务,优化融资流程,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同时,搭建港口金融服务平台,整合物流、贸易、资金流数据,为客户提供结算、保险、供应链金融等综合服务,形成“港口+金融”协同发展模式,培育港口经济新增长极。 三、全球布局:深化国际化战略,拓展港口发展空间 青岛港以“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融入全球港口网络。通过资本合作、管理输出、业务联盟等方式,参与海外港口运营,拓展国际航线网络,加密东南亚、中东、欧洲等重点区域航线。同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港口的战略合作,共建跨区域物流通道,提升国际中转能力。依托中韩自贸区优势,深化对韩经贸合作,打造中韩物流枢纽,推动港口服务向跨境贸易、国际供应链管理延伸。 四、智慧升级:实施互联网战略,打造数字化港口标杆 青岛港加快互联网技术与港口运营深度融合,推进智慧港口建设。全面优化集装箱、散杂货等业务流程,实现办公自动化与移动办公全覆盖,提升管理效率。开发集疏运智能调度平台,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实现“订单式管理+精准化服务”,缩短货物周转时间。建设内陆港信息互联系统,实现与新疆等内陆港的信息实时交互、业务协同,构建“海铁联运+数字赋能”的内陆物流网络,推动港口服务向内陆腹地延伸。 五、产业重构:三大战略成新主业,夯实可持续发展根基 三大战略实施以来,青岛港逐步形成“传统主业+新兴业务”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金融、国际化、互联网业务从辅助支撑转变为新主业,推动港口产业板块向多元化、高端化升级。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物流、金融、科技等领域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升港口综合服务能力。目前,青岛港已从单一货物装卸港转型为集物流、贸易、金融、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枢纽,为区域经济“新强态”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025-08-26
-
青岛高新区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开启招商新机遇
为把握工业互联网发展重大机遇,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相关行动计划明确了平台建设、企业上云等关键任务,为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优质项目招商引资提供战略指引。 一、行动纲领提出系统性发展目标。该规划设定了到2026年底建成关键基础设施及产业生态体系的目标,重点聚焦标识解析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在平台体系建设方面,将分层分类推进跨行业通用平台与企业专用平台协同发展,配套建立技术验证环境和公共服务机制。 二、平台核心作用获权威阐释。研究机构专家指出,工业互联网平台承担着连接人机物的枢纽功能,其链接规模和创造价值远超传统操作系统。通过整合生产要素,平台能显著降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门槛和成本,重构生产体系并培育新型商业模式,为产业升级注入核心动能。 三、企业级应用部署路径清晰。规划特别强调大型制造企业的示范引领,要求推进工厂内外部网络智能化改造,建设全流程可视化数字车间。重点培育智能化生产、供应链协同、柔性定制和服务延伸四大应用场景,首批计划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百个以上集成创新示范项目。 四、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通过升级工业网络设施,构建覆盖重点区域的低时延通信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建设已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完成布局,二级节点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聚集区加速落地,为百万级设备接入提供基础支撑。 五、产业培育机制逐步完善。深圳、苏州等试点城市已出台专项政策,通过建立测试验证中心加速解决方案落地。武汉光谷设立工业互联网创投基金,重点扶持平台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东莞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上云上平台"补贴计划,降低初期投入成本。 六、生态融通发展成效初显。当前已形成三类典型应用范式:聚焦生产环节优化的智能工厂改造,延伸产品服务价值链的远程运维模式,以及打造开放生态的行业级平台运营。产业界正通过标准协同打通数据孤岛,工业软件云化迁移案例在济南、成都等地显著增多。 七、发展动能持续释放。长三角地区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区域内超两千家配套企业产能共享。沈阳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平台接入实现设备利用率提升35%。青岛高新区近期引进的工业互联网安全研发中心等项目,标志着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正在加速。 该规划的实施将重构制造业竞争格局,为地方经济转型提供重要抓手。各地产业园区需把握窗口期,围绕平台服务商培育、应用场景打造等方向加强引资引智,推动形成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和产业聚集的发展闭环。
2025-08-26
-
青岛工业外贸双增势 招商引资激活发展新动能
岁末年初,山东经济呈现向好态势,工业经济保持稳健增长,外贸出口实现逆势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扎实推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15年,山东工业增速预计达到7.5%,外贸出口同比增长0.7%,结构优化与动力转换特征显著。 一、工业经济稳中有进,结构调整成效显现。2015年,山东工业呈现运行平稳、结构优化、动力转换、质量提升的特点。从产业结构看,装备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收入占整个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28.6%和32%,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持续下降,较上年降低0.8个百分点,产业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步伐加快。 二、外贸出口逆势增长,市场竞争力稳步提升。2015年,在外贸形势异常严峻的背景下,山东外贸攻坚战取得积极成果。出口总额达到8953.1亿元,实现同比正增长,占全国出口份额提升至6.33%,较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显示出较强的外贸韧性和市场开拓能力。 三、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2015年山东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聚焦重点产业、创新招商方式等举措,吸引了一批高质量项目落地。这些项目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更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链完善,为工业和外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质量效益同步提升。2015年,山东工业在保持增速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升级,竞争力不断增强;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外贸领域则通过培育自主品牌、拓展新兴市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为经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08-26
-
临沂高新区法治建设交流助力优化招商引资环境
为提升区域法治化水平,服务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组织法治工作专项调研团组前往省域内法治建设先进区域进行交流学习。此次行动旨在深化对依法行政实践创新经验的理解与借鉴,尤其关注法治建设如何为区域招商引资创造更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吸引优质项目与资本。 一、 聚焦先进经验开展深度交流 此次专项调研工作,主要围绕依法行政体系建设、行政复议工作机制优化、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以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等关键领域展开。调研团组实地走访了该先进区域的法治教育基地,该基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系统展现法治发展历程与核心要义,营造了浓厚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社会氛围。随后,调研团组考察了其功能完善、流程规范的行政复议工作场所,重点了解了其在优化办案流程、提升工作透明度、强化便民利民措施以及加强行政复议对行政执法监督功能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与制度成果。实地观摩为调研团组提供了直观而深刻的法治建设样本。 二、 交流互鉴共谋法治政府建设 在座谈交流环节,先进区域相关负责同志对该高新区调研团组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全面介绍了其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整体架构、推进路径及取得的显著成效。重点阐述了其在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创新层级监督方式以及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等方面的系统化措施与制度性成果。此外,还详细分享了其在有效降低行政诉讼案件发生率、显著提升行政诉讼案件审理质量、推动行政争议源头治理和多元化解方面的成熟做法与宝贵经验。该高新区调研团组负责人也分享了本区域在法治领域,特别是涉及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重大项目落地方面的探索与努力。 三、 建立长效协作共促提升 双方深入探讨后形成高度共识,一致认为加强区域间法治工作沟通协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决定以此访为契机,推动构建稳定、畅通的区域法治协作交流机制。该机制将涵盖定期的工作研讨、实时的实践经验共享、具体的难题联合攻关以及常态化的干部交流学习等多层次合作内容。其核心目标在于促进法治资源、智力成果和实践经验的深度整合与优势互补,共同研究破解新形势下法治政府建设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常态化交流平台的稳固建设,旨在持续提升双方依法行政能力水平,协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新高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支撑。 四、 深化学习成果推动本区域法治实践 该高新区调研团组高度重视此次交流所汲取的宝贵经验和启示,将其视为推动本区域法治建设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机遇。下一步,该高新区将持续深化对先进法治经验的消化理解和本土化转化应用工作。重点将着力于健全完善符合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实际需求的行政决策体系,持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大力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全面强化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同时,将着重补强在行政应诉能力建设、行政复议作用发挥以及多元预防调处化解行政争议综合机制等关键领域的短板弱项。探索创新性举措,持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治理能力,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核心目标是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推动全区法治化营商环境显著优化,决策公信力和执行力切实增强,社会治理效能有效提升,以更高水平的法治建设为打造一流科技创新与产业聚集高地保驾护航,进而显著增强对优质产业项目和高端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和集聚力,赋能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质的飞跃。
2025-08-26
-
临沂兰山区多措并举推进投资项目管理提质增效
近年来,临沂兰山区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以招商引资为抓手,通过强化项目全周期管理、优化服务机制、压实主体责任等举措,推动投资项目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专项督导,重点围绕工业类项目手续办理、建设进度及服务保障等环节精准发力,为区域经济稳增长注入新动能。 一、聚焦合规审查,健全项目手续管理机制 针对2013至2016年工业类备案项目,兰山区成立由多部门组成的督导组,全面核查审批手续合规性。对档案管理规范的企业推行“双档案”制度,实现纸质与电子档案同步存档;对存在手续缺项的企业实施清单化督办,明确专人限时整改。通过分类施策,确保项目合法合规运营,从源头防范投资风险。 二、强化动态监测,提升项目建设质效 统计显示,该阶段全区工业备案项目达103个,总投资超133亿元。督导组分析发现,项目开工率与投产率受手续办理时效影响明显,其中2016年项目因审批周期较长,整体进度滞后。目前,随着手续逐步完善,超八成项目已进入建设或投产阶段。相关部门建立动态跟踪台账,按月调度未开工项目,推动形成“谋划—开工—投产”梯度推进格局。 三、优化服务供给,破解项目推进瓶颈 兰山区推行“一项目一专班”服务模式,对在建项目实行倒排工期管理,协调解决用地、用工等难题;对滞后项目开展专项约谈,明确整改时限。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开通绿色通道等方式,加速审批流程,缩短项目落地周期。此外,整合财政与行业主管部门资源,在资金拨付、政策配套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四、完善长效机制,巩固督导成果 为形成管理闭环,兰山区将“回头看”活动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建立项目后评价体系,重点考核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等指标。同时,修订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控低效产能扩张,引导资源向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集中。下一步,该区计划扩大督导范围至服务业及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释放投资活力。 通过系统化施策,兰山区实现了投资项目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夯实基础。相关经验已纳入市级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为同类地区提供参考借鉴。
2025-08-26
-
日照借海洋国际高峰论坛深化合作推进产业升级
2015年,以“科技引领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日照市积极组织企业参与,通过论坛平台深化国际交流、推动招商引资,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海洋丝绸之路建设注入地方动能。 一、高端平台搭建开放合作桥梁。作为海洋经济重点城市,日照市高度重视此次论坛机遇,组织本地水产品精深加工领域重点企业参与。论坛汇聚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代表,围绕海洋科技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用展开研讨。日照市企业通过参与主论坛及分论坛交流,全面展示本地海洋经济发展成果,分享在水产品加工、海洋资源利用等领域的实践经验,为后续国际合作与产业升级搭建重要桥梁。 二、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方向。在“新丝路新征途—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分论坛中,日照市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代表聚焦科技创新主题,深入探讨海洋科技持续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交流中提出,通过技术攻关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仅能提高产品附加值,更能实现对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相关探索为行业转型升级明确方向,即依托科技进步,推动加工模式从传统粗放向绿色精细转变,从单一产品加工向全产业链开发延伸。 三、国际交流拓展合作发展空间。论坛期间,日照市企业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联盟代表,参与山东省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海洋经济合作交流会。双方基于前期合作基础,围绕海洋经济发展深层次合作展开探讨,重点关注海洋生物科技、水产资源开发等领域。新斯科舍省在海洋生物利用、可持续渔业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为日照企业提供重要借鉴,双方就技术引进、联合研发、市场拓展等合作方向达成初步共识。 四、产业联盟凝聚集群发展合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联盟组织日照市多家企业参与论坛活动,充分发挥联盟在资源整合、技术共享、协同创新等方面的优势。通过联盟平台,企业间加强信息互通与技术交流,共同应对行业挑战,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联盟还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日照海洋经济集群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招商引资助力产业能级提升。日照市以论坛为契机,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与国内外企业、机构深入对接。通过展示本地海洋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及政策环境,吸引优质项目与资金落地。在海洋生物利用、水产精深加工装备、绿色渔业等领域,初步达成多项合作意向。这些合作将助力日照引入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本地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海洋经济产业能级提升注入新活力。 六、海洋经济融入国家战略布局。此次论坛参与是日照市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实践。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日照依托港口优势与海洋资源禀赋,正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通过参与国际高峰论坛,日照进一步明确在海洋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定位,即发挥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优势,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海洋科技、经贸往来等领域的合作,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七、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产业实践。在论坛交流中,日照市企业强调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协同推进,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业实践。通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减少加工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同时,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与保护,确保水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一发展思路得到与会各方认可,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八、未来合作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基于论坛达成的合作意向,日照市企业计划进一步加强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在海洋生物科技领域的合作,重点引进海洋生物提取、功能性食品开发等先进技术。同时,推动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共建研发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的科技含量与产品附加值。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助力日照海洋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方向迈进。 此次海洋国际高峰论坛的参与,为日照市海洋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通过深化国际交流、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协作,日照正逐步构建起更具竞争力的海洋产业体系,为“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贡献更多地方力量。
2025-08-26
-
潍坊产业升级招商引资 标准项目驱动区域创新
近日,山东省2017年度“山东标准”建设计划正式推进,潍坊市凭借多项目入选,在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发力,显著提升了区域招商引资吸引力,助力产业优化升级。此次行动强化了标准化建设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为潍坊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标准计划背景奠定基础。2017年,山东省启动该计划,旨在通过统一规范提升产业竞争力。全省覆盖数百个建设项目,潍坊积极参与,依托龙头企业贡献创新方案。这源于潍坊作为工业强市的地位,标准化工作长期被列为重点战略,为招商引资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同时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质量提升。 二、装备制造领域展现核心力量。潍坊企业如动力系统厂家,主导制定混合动力技术试验规范,确保性能稳定可靠。纺织行业代表提出毛巾产品脱毛及吸水性能新测试流程,优化了生产过程。这些标准不仅降低企业成本,还吸引外部投资关注高端制造集群,促进产业链整合创新。 三、覆盖领域广泛深化影响力。标准项目延展到现代农业、服务业等多板块,例如小微企业服务试点聚焦潍坊区域特色,助力创业生态完善。节能环保相关规范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公共服务优化提高社会效率。此举通过跨界联动,强化潍坊综合竞争力,激发招商引资活力,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四、未来路径强调持续创新。基于2017年成果,潍坊将延续标准化建设,融入区域一体化战略,巩固产业优势。这为招商引资创造长效机制,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共同推动山东经济高质量增长。最终,标准化行动印证了潍坊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角色,助力齐鲁大地蓬勃发展。
2025-08-26
-
烟台与中国特检院共建技术中心助力制造业升级
烟台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国家级技术资源,与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建设烟台技术中心。此举将提升区域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能力,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标志着烟台在特种设备检测领域迈入新阶段。 一、国家级技术资源落地胶东 烟台市与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新建的技术中心将承担区域内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等八大类特种设备的检测任务,填补胶东地区在高精度检测技术领域的空白。 二、构建安全监管新体系 随着烟台市化工、造船等产业快速发展,特种设备数量年均增长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此次合作重点构建"预防-监测-应急"三位一体监管体系,通过引入智能检测装备和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从定期检验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转型。 三、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技术中心将重点服务烟台市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万华工业园等重大工程,提供材料性能测试、失效分析等特色服务。同时开展节能技术研发,助力企业实现"双碳"目标,预计每年可为相关企业降低检测成本。 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合作双方将共建特种设备领域博士后工作站,联合高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通过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重点攻关海洋环境设备腐蚀防护、超大型储罐检测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体系。 五、打造区域检测服务高地 烟台技术中心将辐射青岛、威海等周边城市,形成覆盖胶东经济圈的检测服务网络。通过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将平均检验周期压缩,显著提升特种设备安全运行保障能力,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技术保障。
2025-08-26
-
烟台高新区启动双创大赛 打造梯级孵化生态链
2017年烟台市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与孵化器建设双向发力,全面推动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活动聚焦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整合金融、技术、服务等多维资源,构建从创业苗圃到加速器的全周期孵化体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赛事赋能创新生态 创新创业大赛作为烟台市科技企业培育的重要抓手,重点挖掘生物医药、海洋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优质项目。赛事设置种子组、成长组、产业化组三个赛道,通过路演评审、资源对接等环节,优胜项目将获得孵化空间、政策扶持及融资服务等配套支持。活动期间同步开展创新成果展,集中展示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百余项技术突破。 二、孵化体系提质扩容 烟台市已建成国家级孵化器7家、省级孵化载体23家,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梯次培育链条。高新区创业大厦作为核心载体,新增专业实验室8个、中试平台3个,为在孵企业提供技术验证服务。年内计划升级改造4处老旧厂房为新型孵化空间,重点引进第三代半导体、氢能装备等前沿领域项目。 三、金融服务精准滴灌 针对科技企业轻资产特点,烟台市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银行推出“科创信用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产品,累计授信额度突破30亿元。同步组建10支产业基金,聚焦早中期项目投资,其中蓝色经济基金已助力12家海洋科技企业完成B轮融资。 四、政策协同优化环境 出台《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发展十条》,从场地减免、人才公寓、研发补贴等方面强化支持。推行“一企一专员”服务机制,协调解决企业注册、专利申报等事项600余项。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15项服务“一网通办”。 五、产业联动释放效能 活动吸引80余家产业链龙头企业参与,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37个。万华化学等本地企业发布技术需求清单,开放共享实验设备200余台套。通过大赛选拔的3D打印骨科植入物项目,已与烟台医疗器械产业园达成产业化协议,预计年产值达1.2亿元。 当前烟台市正加速构建“赛事选拔—孵化培育—资本助推—产业落地”的创新闭环,年内计划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800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为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样板经验。
2025-08-26
-
烟台高新区中俄科技创新园打造跨国合作新标杆
作为烟台高新区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载体,中俄科技创新园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跨国企业入驻,构建起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该园区以促进中俄两国技术交流与产业协同为核心目标,已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一、园区建设与规划布局 中俄科技创新园由烟台高新区管委会主导建设,总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涵盖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商务配套等多元功能区块。园区设计充分融合智能化与生态化理念,配备先进科研设备与共享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化硬件支持。 二、国际合作与产业聚焦 园区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中俄双方企业联合攻关关键技术。通过定期举办技术对接会、国际学术论坛等活动,促进两国创新资源高效流动,累计促成数十项跨国技术合作项目落地。 三、运营成效与企业生态 自投运以来,园区已吸引135家科技型企业注册,孵化空间出租率稳定在85%以上。入驻企业涵盖人工智能、海洋科技等前沿领域,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创新集群。部分企业通过园区平台成功实现技术产业化,年产值突破亿元规模。 四、政策支持与服务创新 烟台高新区为园区量身定制专项扶持政策,包括跨境人才引进补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举措。设立双语服务窗口,简化外资企业注册流程,并提供法律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站式服务,有效降低企业跨国运营成本。 五、未来发展与区域联动 园区计划拓展与俄罗斯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等国际机构的合作深度,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同时强化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对接,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烟台实现转化应用,进一步巩固其作为东北亚科技合作枢纽的地位。
2025-08-26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